雪白血红》是一本书,内容主要是一个二战时期德国士兵的战场记录。战事发生在欧洲东线战场,时间大概从1942开始。鉴于战争环境下,记人物名字是无用的,因为很多名字一场战役后就再也没用过,因此,我并不打算提那些名字(另外的原因是,德国名字蛮长,记不住 -_-||)。说到名字难记的问题,为何电子书没有这么一种功能呢:比如,可以自动整理书中的人物名字,如果可以,生成人物关系,哪怕是时间关系也好,再不济,至少标记人物第一次出现的章节吧,我可以跳回去查看这是谁嘛!这也是在看《十日谈》没几页后,就放弃了,光那些人的名字就够琢磨的了。
从以往的历史书或者影视中,或多或少的知道苏联最艰苦的几场战役,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,电影《兵临城下》讲述的就是那段故事。电影中提到的苏联狙击手也是书中作者痛恨的,因为确实杀死了很多德国同伴。书中作者主要参加的是斯大林格勒外围的战事,接下来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桥段。
(1).捉鸡的政委
在前沿阵地上,苏联军政委严令士兵冲锋,很多士兵倒下了,作者当时十分同情对面的苏联士兵,并揣摩政委这么做的原因,或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或者别的,总之呢,说他混蛋因该不算过分,毕竟很多苏联士兵因他而死。但战争就是战争嘛,不过多说道德问题。我想了想,大概政委长什么样子呢?可能如下面这样一脸严肃的?
在电影《兵临城下》其实讲过类似的情节的,政委或者是什么官在后面拿着枪命令士兵冲锋,后退者杀掉,其中有一些苏联士兵就是被自己人干掉的,原因是手里没武器,几个人用一把枪!用《亮剑》里的说法,政委当到这个份上,也别怪战士们打黑枪。
(2).冷!很冷!极冷!!!
我们知道苏联的冬天铁板掉地上能摔碎(夸张),书中作者的描写,我是有一些体会的。在沈阳上大学时,最冷的时候,晚上从图书馆回去,零下20多度,回去鼻子都冻得疼。更何况更冷的苏联的大草原,而且还是住掩体,打起仗来,住战壕。这能睡着么?大风雪造成的补给困难,有时候还吃不上东西,更别提热饭咯。这一方面让我每次吃饭时,总会想起那群人来,再加上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—贝爷的历险记,让我更加觉得食物来之不易,是大自然的精华,跟价格无关。书中作者也提到在负伤休养后,调往温暖的意大利作战时,觉得倍感舒服,至少,很暖合,补给也充足,我都看的舒心多了。这么看来,在冬天的苏联作战,简直是要命的差事。
(3) .邋遢的士兵
书中作者几次说到苏联士兵穿着土黄色的棉衣,看起来脏兮兮的样子,就像下面图片的样子?然而,没办法嘛,城都被围了,物资短缺啊,君不知斯大林格勒城里那年冬天饿死病死了多少人呐。前面说到苏联士兵几个人用一支枪的情节,不见得是真的,但苏联物资紧缺是实话。我还记得初中历史课,历史老师讲到这儿还说过这个桥段,说几个士兵排成一列拿一支步枪,前面的人倒下,后面的人就站前面。但不管怎么说,物资是不够的,每人五发子弹也不是空穴来风。说到装备,总得提一下,当时德军士兵最怕的就是遇到T-34坦克,如果有反坦克炮或者飞机支援,还能应付一下,否则,就只能被媷咯,比如,当时他们的小队,就是被战略牺牲的。苏军坦克很血腥,据他们的习惯做法,是要把无还手之力的德军士兵碾碎!是真的碾碎,要么原地打转把掩体压塌,活埋里面的人,要么追上去碾碎士兵。两边都这么狠,不做置评。
(4).志愿者是什么鬼?
书中作者说到他们那里有几个苏联志愿者,大概意思是平民帮德军处理后勤,而且他们相处的很有感情,作者很感激那几个人。自然,志愿者就不是被迫的,然而也不是标准的国际中立机构,这就很难理解咯,当然,他们也很痛恨战争,希望早点结束,他们的家人也到斯大林格勒去参战咯。这要是放在今天,妥妥的被说是汉奸呐,或者即使在当时的苏联,恐怕也是汉奸罪,所以,我也不能想明白志愿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呢?但至少,他们并不是坏人,只是期望战争快点结束。
无论如何,写历史的人总是带有立场的,况且还是这么复杂的问题。只是,在看这些情节的时候,感受70年前的那些小人物的心情,抚摸历史的车轮,体会这跌宕起伏的变迁。